小学语文教学反思:怎样激发学生的语文进修兴趣
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难题
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,我常常思索: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?每次课改都轰轰烈烈,但实际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。专家报告听了很多,可真正能落地的好技巧却少之又少。这让很多像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感到困惑: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该怎么教?
看看现在的语文课堂吧!要么是机械地讲解字词句,把生动的文章”大卸八块”;要么就变成了想法品德课,充斥着说教;还有的课堂过分追求形式,动不动就要求朗读带泪。这样的教学方式,怎能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?久而久之,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天然就消磨殆尽了。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吗?
培养审美情趣是关键突破口
那么,小学语文教学该怎样改进呢?我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审美情趣。语文不是简单的识字课,也不是道德说教课,它应该是一门充满审美的学科。
试想一下,当学生能够感受到”春风又绿江南岸”中”绿”字的妙处,体会到”小荷才露尖尖角”的生动形象,他们还会觉得语文枯燥吗?这种审美体验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主动探索语文的奥秘。我在教学操作中发现,那些真正爱上语文的孩子,往往都是先被文字的审美所打动。
怎样培养这种审美能力?我的经验是:少一些机械分析,多一些真情实感的阅读体验;少一些标准答案,多一些特点化的领会表达;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表演,多一些发自内心的交流讨论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
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——这句话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一个有语文进修兴趣的学生,会主动阅读课外书籍,会用心体会文字的美好,会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。而培养这种兴趣,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。
在我的课堂上,我尝试用各种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:有时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头,有时一个发人深省的难题,有时是一次角色扮演的体验。我发现,当学生真正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,他们的眼神会发亮,思考会活跃,连最调皮的孩子也会安静下来认真听讲。
语文教学反思告诉我们:与其费尽心思设计各种教学技巧,不如多想想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。当兴趣这位”最好的老师”入驻学生心中时,语文进修就不再是被动的任务,而会成为主动的追求。这样的语文教学,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