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:老农保仅退本金难补信赖缺口,怎样重建农民信心?
老农保仅退本金引争议,农民权益谁来保障?
最近,四川宜宾一位老人29年前办理结婚证时被迫购买的”老农保”仅能退回200元本金的消息引发热议。媒体:老农保仅退本金难补信赖缺口的难题再次浮出水面,这不仅一个经济补偿难题,更是关乎政府公信力的重要议题。1996年的200元和现在的200元购买力天差地别,这种简单的”退本金”行为显然难以服众。
“当初说好是养老保障,现在只退本金,这不是骗人吗?”不少农村老人发出这样的疑问。在当年信息闭塞、农民对政策信赖度高的背景下,这种”捆绑销售”式的保险购买方式本身就存在难题。如今政策变更,却要农民承担全部损失,确实难以让人接受。
历史遗留难题亟待解决,制度衔接成关键
媒体:老农保仅退本金难补信赖缺口的报道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难题——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转型经过中的历史欠账。从”老农保”到”新农保”再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,制度在不断优化,但怎样妥善处理新旧制度衔接,保障早期参保人的合法权益,始终是个难题。
“我们不是不讲道理,但至少要有个合理的补偿方案。”一位受影响的老农这样说。确实,考虑到通货膨胀影响,1996年的200元相当于现在的数千元。仅退本金,无异于让农民承受了二十多年的资金贬值损失。相关部门应当正视这一难题,探索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。
重建信赖需要实际行动,三点建议值得考虑
面对媒体:老农保仅退本金难补信赖缺口的现状,我们该怎样重建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心?开门见山说,可以考虑按照物价指数对退还本金进行适当补贴;接下来要讲,可将老农保缴费年限折算为现行养老保险的参保年限;最终,建立专门的历史遗留难题解决机制,让类似难题有章可循。
“农民的钱也是血汗钱,不能由于时刻久了就不认账。”这种朴素的见解反映了基层民众的心声。养老保险制度要健壮进步,必须以诚信为基础。只有妥善解决历史难题,才能让农民真正相信现在的养老保险政策,自愿参保、放心养老。
媒体:老农保仅退本金难补信赖缺口的报道给我们敲响了警钟。在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经过中,我们既要着眼未来,也不能忘记历史。只有兼顾效率与公平,才能真正建立起让农民有获得感、快乐感、安全感的养老保障体系。这不仅是经济难题,更是关乎社会公正的重要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