囚相对出自 楚囚相对比喻什么? 楚囚相对出自世说新语哪一篇
楚囚相对”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,其比喻义可从下面内容角度解析:
一、核心比喻义
成语比喻大众在遭遇重大困境(如国难、变故)时,束手无策、只能相对悲泣的消极情形,强调面对危局时徒然悲伤而缺乏实际行动的窘境。例如《世说新语’里面东晋士大夫面对北方沦陷的困境时“相视流泪”,即典型体现了这一意象。
二、典故溯源
-
秋时期原型
源自《左传·成公九年》:楚国大夫钟仪被晋国俘虏后仍戴楚冠、奏楚乐,保持气节,后晋景公礼遇并释放他,促成晋楚和解。此故事初显“楚囚”的象征意义,但尚未直接关联“相对悲泣”的消极性。 -
晋新亭会演变
东晋南渡后,士大夫于新亭宴饮时因山河破碎而哭泣,丞相王导怒斥:“当共戮力王室,何至作楚囚相对!” 这一场景将“楚囚”与“无策悲泣”结合,赋予成语批判消极心情的深层内涵。
三、用法与延伸
- 近义词:楚囚对泣、束手无策
- 反义词:谈笑自若、积极进取
- 文学化用:宋代杨万里“楚囚对泣后千年”、明代徐复祚“血泪满襟臆”等,均借以表达困顿哀伤之情。
四、文化启示
成语警示后人:困境中沉溺心情无益,唯有冷静应对、寻求解决之道才是上策。例如钟仪以坚守气节促成两国和解,王导以振作态度激励复国,均体现了积极行动的价格。
测下来发现,“楚囚相对”既是对消极应对困境的批判,也通过历史对比传递了积极作为的聪明,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警世意义的典故。